专业净化耗材供应商
拥有自动化全流程整合生产工艺厂家
冬至大如年,团圆情意浓
冬至,又称“冬节”、“贺冬”、“亚岁”等,是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,与夏至相对。冬至是在太阳到达黄经270°时开始,于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交节,通常出现在公历12月22日左右。
冬至之后,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,但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,呈现“入不敷出”的状况。到了“三九、四九天”,积热最少,温度最低,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。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新生、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。
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,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、吃饺子、吃昆纯的习俗,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、冬至长线面的习惯,而苏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。冬至吃饺子还有说是不忘“医圣”张仲景“祛寒娇耳汤”之恩。南阳仍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谣。
冬至时节也是养生的重要时刻。防寒保暖是首要任务,尤其是在头、颈、腰、膝、足等部位要注意保暖。饮食方面,建议食用温热食物,如羊肉、枸杞、韭菜等,以补充阳气。适量运动也是保持健康的关键,但需注意在太阳出来后进行户外锻炼,并做好热身和保暖。
冬至习俗
一候蚯蚓结
“一候蚯蚓结”是指在冬至时节,阳气虽已生长,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,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。这一现象反映了冬至时节气候的寒冷和阴阳变化的特点。
二候麋角解
“二候麋角解”是中国古代对自然界变化的一种观察和记录,出自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。在冬至时节,阳气初生,麋鹿的角开始脱落,这一现象被称为“麋角解”。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,也象征着阴阳交替和新旧相接的生命更新过程。
三候水泉动
三候水泉动是中国古代对冬至节气的划分之一,标志着阳气初生,泉水开始流动并变得温热。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,太阳到达黄经270°时为冬至。冬至这一天,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是“数九”的第一天,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。此后,随着阴阳消长,黑夜将逐渐缩短,白天变长。
欢迎关注硕源公众号,了解更多详细讯息!
微信公众号ID :GDSUOREC
新闻中心
联系我们 | 硕源集团